
暑期“三下乡” | 探洋县南街小学汉调桄桄传承之路,寻非遗文化瑰宝
7月11日,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古意唤新生,薪火新相传”实践团奔赴洋县南街小学开展汉调桄桄传承专题调研,对该校汉调桄桄的传承历史、起源发展、所获荣誉及拿手剧目表演等展开深入调研,探寻这一古老戏曲在校园中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
汉调桄桄作为陕西地方戏曲的杰出代表,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秦腔、汉调二黄等剧种的精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洋县南街小学成为了汉调桄桄传承的重要阵地,多年来,学校致力于将这一非遗文化引入校园,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在传承历史方面,南街小学有着清晰且坚定的传承脉络。自开展汉调桄桄传承工作以来,学校不断探索创新传承方式,从最初的兴趣小组到如今系统化的校本课程,一步一个脚印,为汉调桄桄的传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小传承人。
在起源发展的探究中,实践团了解到,学校通过邀请汉调桄桄老艺人进校授课、组织师生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挖掘这一剧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汉调桄桄的文化内涵。
多年来,洋县南街小学在汉调桄桄传承方面成绩斐然,荣获了多项荣誉。学校先后被评为“汉调桄桄非遗传承示范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先进单位”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学校传承工作的肯定,更是一种激励。
而说到拿手的剧目表演,《蔡伦造纸》《窦娥冤》等经典剧目是南街小学学生们的“拿手好戏”。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有幸欣赏到了学生们精彩的表演。他们身着华丽的戏服,用稚嫩却坚定的唱腔、灵动的身段,将剧中人物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下的实践团成员们被深深吸引,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古意唤新生,薪火新相传”实践团带队老师表示,此次调研收获颇丰。洋县南街小学在汉调桄桄传承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非遗文化进校园提供宝贵的借鉴。未来,实践团将把这里的经验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关注支持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共同守护中华民族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