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三下乡” | 一针一线凝匠心,一帽一履传文脉
7月14日,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秦音永续”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深入陕西南部的洋县,探寻洋县剧团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作为当地秦腔传承的关键力量,洋县剧团不仅以经典剧目唱响陕南大地,更凭借戏服刺绣、穿戴技艺和道具设计,构建起秦腔艺术“形神兼备”的传承体系。
在洋县剧团的演出历史中,《三滴血》《周仁回府》《火焰驹》等经典剧目,经过数十代演员的精心打磨,始终是剧团的“招牌”。这些剧目既保留了秦腔梆子腔的高亢激昂,又融入了陕南地区的婉转韵味。
以《三滴血》为例,“虎口缘”一折通过紧凑的唱念做打,生动展现了人物的悲欢离合。剧团在传承过程中,巧妙融入陕南民间小调,让传统剧目更具地域特色。青年演员王瑞表示,剧团在保留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会根据时代审美调整节奏,使老戏焕发新的生机,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走进洋县剧团的服装间,精美的戏服令人目不暇接。龙袍上的金线绣龙栩栩如生,旦角帔衫的缠枝莲纹细腻逼真,武生靠旗的云纹刺绣立体感十足。这些精美的刺绣出自剧团非遗传承人张丽君及其团队之手。
张团长介绍,秦腔戏服刺绣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传统工艺以“平金绣”“盘金绣”为主,工序繁杂,一件武生靠的刺绣需耗费300多个工时。近年来,剧团积极创新,改良刺绣染料,增强舞台效果,并融入洋县特有的朱鹮、油菜花等地域元素。在新编剧目《朱鹮记》中,旦角裙裾上的朱鹮刺绣采用“虚实结合”针法,完美融合了传统与现代。
“戏服不是简单的穿戴,而是塑造角色的关键。”剧团老艺人赵志民介绍,戏服穿戴有着严格的规范。一件旦角帔衫,需先系“水领”、穿“汗衫”,再套“帔”,最后用“玉带”收腰,三层衣物叠穿才能展现出庄重感和立体感。
秦腔道具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以简代繁”的艺术智慧。剧团道具师周建国展示了几件代表性道具:一把木制马鞭,红缨代表烈马,绿缨象征神驹,演员通过挥鞭的动作就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场景;一只竹编船桨,配合身段可以呈现“逆水行舟”“浪里飞舟”等画面。
洋县剧团通过对经典剧目、戏服刺绣、穿戴技艺和道具设计的坚守与创新,生动诠释了秦腔艺术的强大生命力。正如剧团团长李建学所说:“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秦腔与时代对话的语言。我们不仅要传承好老祖宗的智慧,更要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如今,剧团正通过“戏曲进校园”“线上云展演”等活动,让秦腔艺术走进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