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新传动态

王毅教授详解《数字环境及数字化建筑表现》课程作业:聚焦能力培养,深化数字实践

2025-07-17

6月23日,经济管理与传媒艺术学院艺术系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数字环境及数字化建筑表现》进入结课作品最终完善阶段。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精髓,有效完成本学期具有挑战性的综合性作业,课程负责人刘晓克老师邀请到西安理工大学王毅教授来我院举行了专题作业指导说明会,环境设计2023、2024级的学生积极参与。

王毅教授首先强调了本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前沿数字技术构建、分析、表现和沟通复杂建筑空间与环境的综合能力。她指出,在建筑学领域全面拥抱数字化转型的今天,熟练掌握数字化表现工具并理解其背后的设计逻辑,已成为未来建筑师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1


“本次作业并非简单的软件操作考核,”王教授强调,“它是一次综合性的设计探索与实践。同学们需要将前期学习的建模、渲染、动画、交互等多维技术手段融会贯通,服务于一个清晰的设计概念表达。重点考察的是技术服务于设计意图的能力、空间叙事的逻辑性以及视觉表现的感染力。

在指导会上,王教授结合优秀案例和常见问题,给出了具体指导:

“始于设计,终于表达”:提醒学生避免陷入纯技术操作的误区,一切数字化手段都应围绕并强化设计概念。鼓励在动手建模前,先明确空间的故事线、氛围基调、想传递的关键体验。

“细节决定真实”:强调材质、光影、配景的精细度对于营造可信数字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观察现实世界的光影变化和材质特性,并在软件中努力还原。

“叙事逻辑清晰”:无论是静帧图片的视角选择,还是动态漫游的路径规划,都要有清晰的逻辑,引导观众理解空间层次和设计意图。

“技术探索与效率平衡”:鼓励在掌握核心工具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探索(如尝试新的渲染引擎设置、学习简单的后期处理技巧),但需合理规划时间,确保最终成果的完整性和表现力。

“迭代优化是关键”:数字化表现是一个反复调整、测试、优化的过程。建议学生预留充足时间进行渲染测试、效果评估和细节打磨。


2


最后,王毅教授总结道:“本次作业是同学们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设计表现问题能力的重要契机。它模拟了行业实践中利用数字工具进行方案推敲、深化和展示的全过程。希望大家能充分发挥创造力,严谨认真地完成,不仅产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成果,更能在此过程中深化对数字环境构建逻辑的理解,提升运用技术驱动设计创新的综合素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