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在路上 | 环境设计24级华东考察纪实:于行走中丈量设计尺度
经济管理与传媒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401班的同学们在江南的秋色中进行考察。足迹遍布苏州、上海、乌镇、杭州的经典空间与街巷,严格遵循课程的指引,将课堂理论付诸实践,在真实的场域中感知、测量、解析设计与文化、城市与生活的深层关联。

实训期间,每日的行程都排得满满当当。清晨集合,傍晚归来,夜间整理数据,已成为同学们的工作常态。在苏州留园和拙政园,同学们不仅欣赏到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更通过测量冠云峰的视距与假山高度、勾勒曲溪楼的平面草图、计算远香堂前的水面视宽比,定量分析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空间营造法则,并且拍摄了相应的视频进行记录,全方位的进行考察。在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同学们认真测量入口大堂的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数据,感受“中而新”设计理念下,现代建筑与传统园林精神的完美对话。

转战上海后,同学们在外滩万国建筑群用卷尺丈量历史的厚重,在杨浦滨江的“绿之丘”记录工业遗存如何通过生态与艺术的介入重获新生,在EKA天物艺术社区和张园观察“非标准化”改造与石库门里弄再生带来的商业与社区活力。每一个点位,都能看到同学们或俯身测量、或快速速写、或专注访谈的身影。指导教师梁曌全程跟随,在现场结合实例为同学们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大家思考现象背后的设计逻辑与文化动因。

在乌镇西栅的夜色与西湖的晨光中,同学们的任务转向对旅游景观与人行为模式的观察。他们计数“桥里桥”区域的人流,记录泛光照明的色温,估测不同功能区的面积比例,用科学的方-法理解大尺度景观的运营与体验。每晚,各组的“资料员”都会准时将当日的RAW格式原图、测绘数据、访谈记录等海量资料进行整理汇总,确保了调研资料的即时性与完整性。

一路上,那条鲜红的横幅成为了队伍最鲜明的标识。它在每一个重点考察地点被展开,见证了同学们在御窑金砖博物馆前的沉思,在苏绣小镇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在良渚文化村对社区规划的赞叹,在绍兴鲁迅故里对文脉延续的感悟。这一张张集体合影,不仅记录了地理位置的变迁,更定格了同学们在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上的每一次成长。

目前,考察任务已进入后半程,同学们虽略显疲惫,但眼中求知的光芒却愈发闪亮。前期的实地调研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与深度思考,为后续的报告撰写与成果展示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