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新传动态

暑期“三下乡”|“七彩艺蕴,传媒凝光”志愿服务团队——非遗剪纸课堂里的“福”运“鱼”乐

2025-07-16

暑期课堂上,红纸翻飞间,憨态可掬的“福”字与灵动鲜活的金鱼渐次成形。“七彩艺蕴,传媒凝光”志愿服务团队赴榆林横山第九小学团队,正以这两种符号为载体,带领孩子们在剪纸技艺中触摸传统民俗温度,让非遗传承在指尖与心间同步生长。


截屏2025-07-23 19


金鱼剪纸的教学浸透着“谐音寄意”的民俗逻辑。“‘金’喻金玉满堂,‘鱼’含年年有余,古人把生活期盼都藏进了剪纸。”队员边说边演示:以细密阴刻线条表现鱼鳞层次,用夸张尾鳍弧线营造游动灵动感。有孩子起初剪歪鱼尾,在“先折再剪、从尾到头”的指导下,终剪出“摆尾”金鱼,脸上漾起满足笑意。


截屏2025-07-23 19


“‘福’字藏着千年祈福智慧。”实践团队队员手持样稿,从甲骨文“福”字的“酒器敬神”本义讲起,解析其结构密码:左侧“示”旁以圆转曲线显庄重,右侧“畐”部用方正折线表稳重,而“倒福”习俗暗含“福到”的谐音巧思。示范时,队员特意放慢剪“田”字格的速度:“对称要匀,留白不断,这是‘福气绵延’的讲究。


5


实践环节里,孩子们的创作充满童趣,当数十件优秀的作品在同学们手中举起时,传统纹样与稚嫩创意交织,成了生动的“民俗教材”。“以前只知‘福’是过年贴的字,现在懂了每一笔都有故事。”有孩子轻抚作品感慨。


截屏2025-07-23 19


实践团队成员表示,选“福”与“金鱼”作题材,正因它们“辨识度高又含深意”,能让孩子快速与传统建立情感连接。后续,团队还将引导学生把作品贴在自家门窗,让非遗从课堂延伸到生活,真正“住进日常”。


8


指尖起落间,剪的是红纸,传的是文脉。这场以“福”“金鱼”为媒的剪纸课,不仅让孩子们掌握技艺,更让他们读懂民俗符号里的生活热爱与文化自信。在青春力量的接引下,承载民族智慧的传统技艺正以鲜活姿态走进青少年生活,让文化自信的根系在乡土教育中越扎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