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实践团赴洋县秦风剧团:探寻秦腔传承密码,助力古艺焕新声
7月9日,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古意唤新声,薪火新相传” 实践团怀揣着对秦腔文化的热爱之心,奔赴洋县秦风剧团,开展了一场深入的实地专题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旨在近距离了解秦腔剧团的运营现状、艺术传承模式以及秦腔文化在当地的发展态势,为秦腔这一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贡献青年力量。
实践团成员抵达洋县秦风剧团时,剧团内正一片忙碌景象。演员们精心打理着戏服和妆造工具,为即将到来的演出做准备,他们高亢激昂的唱腔、刚劲有力的动作,展现出了秦腔独特的艺术张力。
在经典剧目传承方面,剧团的团长张文剑向实践团成员讲述了《三滴血》《铡美案》等经典剧目的传承故事。张文剑回忆道:“这些剧目经过一代又一代演员的打磨,每一个唱腔、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我们的心血”。在排练现场,实践团成员有幸观看了《三滴血》中 “滴血认亲” 片段的排练,演员们将角色的执着与迷茫演绎得淋漓尽致,眼神、表情、身段都极具感染力,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经典剧目的艺术魅力。张文剑还提到,为了让经典剧目更贴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剧团在保留核心剧情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对部分唱腔和表演形式进行了适当调整,使经典得以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演员妆造作为秦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实践团调研的重点内容。在剧团的妆造室,琳琅满目的油彩、髯口、头面等工具整齐摆放。有着十年化妆经验的赵超峰老师向成员们详细讲解了不同角色妆造的特点和制作工艺。他拿起一支油彩介绍道:“你看这红色油彩,多用于表现忠义、勇敢的角色;而白色油彩则常用来塑造奸诈、狡猾的人物。” 在讲解髯口时,他又拿起不同材质的髯口演示:“丝质的髯口比较柔软,适合文生角色,能体现出人物的儒雅;鬃毛制作的髯口则更显刚硬,武生佩戴上,一个甩髯的动作就能将人物的愤怒与激昂展现得恰到好处。” 头面的展示更是让成员们惊叹不已,从贫家女简单素净的头饰到大家闺秀华丽精美的头面,每一件都工艺精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剧团负责人张文剑介绍道:“洋县秦风剧团作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民间剧团,一直坚守着秦腔艺术的传承。剧团既注重传统,拥有一批坚守传统表演风格的老艺人,他们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演员;同时也积极探索创新,尝试与当地的旅游景区合作,推出实景演出,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秦腔文化的魅力。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剧团还经常深入乡村、学校进行演出和教学,努力扩大秦腔文化的受众群体。”
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记录着调研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此次实地调研,
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洋县秦风剧团的运营与传承状况,更深刻感受到秦腔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秦腔艺人对这门艺术的执着坚守。
此次洋县秦风剧团之行收获满满,实践团成员们将把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整理总结,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为秦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同时,他们也会积极发挥青年学子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秦腔文化,让更多人了解、热爱秦腔,为秦腔艺术的薪火相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上一条:
-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