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新传动态

洋县秦腔传承实践活动 | 青春力量助老艺焕发新彩

2025-07-08

7 月 8 日,汉中市洋县的文化传承探索再掀热潮,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秦音永续” 三下乡实践团再次深入这片秦腔沃土,用青春力量助力古老艺术现代传承,今天他们探究的主题围绕 “网络传播”“剧目采集”“数字化” 三大关键词展开。


图片8


清晨的洋县文化馆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长条桌上,“剧目采集” 工作就在这里率先启动。“秦音永续” 实践团的同学们搬了小板凳,和洋县秦风剧团的老艺人们围坐成一圈。老艺人们呷着茶,慢慢回忆起《秦香莲后传》《窦娥冤》这些剧目的传承故事,同学们手里的笔在本子上飞快地写着,记下唱词的特点、表演的小技巧,还有那些藏在剧目背后的民俗讲究。旁边的同学举着录音笔,摄像机也架在一旁,生怕漏下任何一个珍贵的细节。这些收集来的资料,都将成为秦腔剧目数据库的新内容,为后续的传承工作打底子。


截屏2025-07-09 20


午后的太阳有点刺眼,实践团把阵地转移到了有空调的活动室,继续推进 “数字化” 传承工作。同学们和技术人员一起,专注于对秦腔经典服饰与妆容进行数字化建档。


截屏2025-07-09 21


实践队员认真记录每一件戏服的全貌、局部刺绣,记录下不同角色妆容的油彩配方和描绘步骤,从旦角的柳叶眉到净角的脸谱纹路。老艺人们看着同学们认真地给一件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蟒袍拍照、测量尺寸,感慨道:“这样记下来,就算过个几十年,后人也能清楚知道这些老物件的样子了。”


截屏2025-07-09 21


此外,实践团还扛着摄像机,对着剧团近期的演出拍了又拍,各个角度都不放过,打算回去剪剪,做成能在网上播的高清片段,让秦腔能以这种数字化的模样,存得更久些。

傍晚,社区广场上渐渐热闹起来,“网络传播” 的探索就在这儿拉开了序幕。实践团把之前做的秦腔短视频投在现场的大屏上,其中有个把秦腔选段和流行音乐混在一起的版本,路过的年轻人都停下脚,掏出手机对着屏幕拍。实践队员们教当地居民们用短视频平台发布“秦腔话题”。

有个大爷学得慢,同学们就手把手地教他点哪里、怎么发,等他发出第一条秦腔相关的动态,看着手机上慢慢变多的点赞,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啊,这老戏在网上也能这么受人待见!”就这一下午,在实践团成员们的带动下所发的秦腔内容,在本地平台上就被看了 5000 多次。


图片7


这次活动,让秦腔传承在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中往前迈了一大步。剧目采集把传承的底子打牢了,数字化技术让秦腔多了种保存的方式,网络传播更是打破了地域和年龄的限制。“秦音永续” 实践团的张九权同学们说:“接下来我们还会盯着这三个关键词接着干,让我们县城的老秦腔在数字时代下能活出新风彩,借着网络的劲儿传到更远的地方去,真真正正实现 “秦音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