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县秦风剧团:深耕非遗沃土奏响时代强音——赴洋县中华文化传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开展非遗戏曲传承发展专题调研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地方戏曲传承与创新,7月6日,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古意唤新声,薪火新相传”实践团赴洋县秦风剧团开展实地专题调研,通过现场观摩、座谈交流等形式,全面了解剧团在非遗保护、剧目创作、人才培养及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实践成果,为传承陕南戏曲艺术贡献青春力量。
六秩春秋守初心,非遗薪火永相传
洋县秦风剧团始建于1956年,是陕南地区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广泛的专业戏曲团体之一。剧团以秦腔、汉调桄桄为核心,深耕地方文化沃土,服务群众,创作了《朱鹮情》《金秋梨香》等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剧目,多次荣获省级奖项,成为洋县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守正创新显担当,精品力作谱新篇
“古意唤新声,薪火新相传”调研团一行首先参观了剧团的排练厅、服装道具库及非遗展陈区。在排练厅,演员们正在排练历史剧目《窦娥冤》,一招一式尽显专业功底,唱腔高亢激昂,赢得现场掌声。剧团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剧团坚持培养非遗传承人,通过举办戏曲进校园、非遗研学等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为传统艺术注入了一批新生力量”。
政企联动聚合力,共绘发展新图景
座谈会上,调研团与剧团艺术家深入交流。团艺负责人分享了剧团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举措与面临的挑战,强调了在政府支持和企业文化推动下,剧团通过剧目创新、市场拓展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努力,实现了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有机结合。目前成效显著,尤其是将朱鹮保护、乡村振兴等主题融入创作,实现了传统戏曲与现实生活的完美融合。洋县政府代表也出席了座谈会,表示将继续加大对地方戏曲艺术的扶持力度,推动戏曲文化与旅游、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共同探索非遗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除此,双方还就如何进一步提升非遗戏曲的市场竞争力、拓宽文化传播渠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实践团代表提出,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戏曲体验项目,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同时,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扩大戏曲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秦风剧团的艺术家们对此表示赞同,并分享了剧团在数字化传承方面的尝试。他们提到,剧团已经尝试将部分经典剧目进行数字化录制,并在网络平台上线,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好评。未来,剧团将继续探索数字化传承的新模式,为传统戏曲注入新的活力。
此次调研,不仅为秦风剧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陕南戏曲传承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未来,随着政企协同、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格局日益完善,这朵绽放在秦巴山区的戏曲之花,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文化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