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作家王忆唐公益读书分享会感悟文学和传统文化魅力
2024年11月6日下午及2025年3月26日中午,由经济管理与传媒艺术学院传媒系艺术系学生会主办的“书韵共鸣,智启未来”“墨香盈秀,书韵共享”王忆唐老师两场各300人公益读书分享会在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创意楼报告厅成功举办,受到热烈欢迎。以此为契机,学生会专访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专任教师、作家诗人书画家王忆唐老师,作家畅谈文学艺术生涯,介绍自己的文学作品,分享公益读书会活动感受,感受文学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读书到写书,书海漂泊几十载,年逾花甲的作家王忆唐老师表示,从事文学事业这么多年,动力是因为热爱。王忆唐老师说,阅读和创作都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人生的追求。阅读和创作是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与社会联通、表达、倾诉的必要,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一首诗在全国征文中获奖10万元,就是社会对自己奉献文学事业的褒奖。他向读者介绍了自己文学方面创作的六本书,分别是:诗歌集《岁月如歌》,散文集《守望与张望》,长篇报告文学《丝路燕舞》《两万天的守候》,长篇纪实文学《陕西党家村》《陕西青木川》。近两年来,受高新学院图书馆、团委、学生会、社团之邀,作家王忆唐老师热情投身系列公益读书分享活动,相继在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开展了五场公益读书分享会,而且都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反响良好。这些活动形式活泼,涉及读书推广,传播文学艺术知识,弘扬传统文化,也是课堂教育和大学再教育活动的有益补充。王忆唐老师充分肯定学生会的组织能力,表示愿意与年轻人在一起,互相激励,彼此提高。
据悉,王忆唐老师是文化知识的探索者,诗书画艺术实践者,传统文化弘扬者,作为艺术权威机构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把自己的文学、书法、美术等文学艺术实践与大学课堂教学、教书育人相结合,游刃有余。对于大学课堂教学而言,他认为是不够的。作家读书分享会这种形式,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还可以拉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跨越黑板与书本,以全新的姿态熏陶学生,向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对于大学生的组织能力也是锻炼机会。王老师对于经济管理与传媒艺术学院团委与学生会主办的两场活动进行了高度评价。他希望多办,办好这类活动。他说,办好这类活动也需要媒介、需要平台配合的。这种平台的搭建,离不开学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他认为这类活动也是为弘扬传统文化做贡献。对于几场活动的效果表示满意。他在采访中表示,“《陕西党家村》一书历时五年创作、修改十次,系统梳理了700年古村落的历史脉络、民居文化、雕塑艺术等,旨在唤醒社会对传统文化、民间建筑艺术保护的重视。这本书不仅是文化记录,更是一项传统文化保护工程。”
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洪流波涛汹涌,碎片化阅读势不可挡。作家王忆唐老师表示,碎片化阅读不可能将传统文学进行取代。传统文学是根植于中华5000年悠久文化的,是富有文学内涵的,是能给生命以启迪的。这是一个文学熏陶与修养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纷至沓来,传统文学就像是悠久的一条长河,而其余是其中翻涌的浪花。碎片化阅读具有快而简短的优势,但是它不能作为主读方向。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也应该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艺术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学要让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读好书,好读书,任重而又道远。读书分享会可以更好地进行引导,希望更多的老师参与其中,他自己也会不遗余力。同时希望各位同学能够认清自己所处的波段,不仅看见浪花翻滚,更要了解大河涌动,以经历而所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