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新传动态

暑期“三下乡” | 神木行:触摸千年泥塑文脉,共探非遗活化新篇

2025-07-28

神木,这座雄踞秦晋蒙三省交界的古城,以厚重文化底蕴为底色,铺展开一幅非遗传承的鲜活长卷。作为陕西北部门户,神木不仅留存着斑驳历史遗存,更让“火判官”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岁月流转中生生不息——王耀平与他的泥塑工作室,正是解码这片沃土非遗传承的关键注脚。


4


神木之珍贵,在于让非遗真正“活”在市井烟火间。漫步古城街巷,从民俗歌谣的韵律,到传统技艺的温度,先祖智慧结晶如空气般融入日常。当地文化馆以实物陈列藏于庙宇、流于市井的非遗,转化为“流动的民俗画”“鲜活的民俗史”,让历史不再高冷,而是可触可感的文化生命体。

“神木火判官”泥塑传承,恰似一部微缩的非遗传承史。王耀平作为五代传承人,家族故事串起时光脉络:曾祖父走街串巷塑绘庙宇,祖父王满子以“边做活边讲笑话”的烟火气,让“王满子狗屁话”的趣谈流传百年;父亲凭《出宫》壁画技艺立足行业,到王耀平这代,仍坚守“夏天塑神像、冬天做纸扎、正月捏判官”的传统节奏,与神木民俗共生共长。工作室里,弟子们的身影更添传承温度:平日各忙营生,春节前却因“对泥土的执念”聚首。


5


在王耀平工作室,胶泥混着颜料的气息里,藏着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张力。王耀平对传统的坚守令人动容:正月初二赴东山取黏性黄土,遵循“三遍上泥法”赋予泥塑筋骨;寒冬为防“火判官”冻裂,深夜守在作坊烧火取暖……这些老法子,让“火判官”七窍喷火的奇观延续千年,却也折射出传承的困境:传播圈层固化。

神木“非遗月”、电视台报道多聚焦静态展览,年轻人难共情。王耀平捏了大半辈子泥人,如今这门手艺的前路越来越模糊。年轻人多嫌学艺周期长,收入远不及寻常工作稳定,肯沉下心拜师的寥寥无几。订单多是老主顾定制的传统题材,年轻人瞧着不新鲜,鲜少问津。优质陶土价格逐年攀升,烧窑又得按环保新规改造,成本涨了不少,售价却不敢轻易提,怕更没人买。他试着架起手机直播捏塑,屏幕上点赞不少,真愿学手艺的始终没出现。晾坯架上的半成品在风里微微晃动,像在应和这份说不出的沉重。工作室角落的“二郎山”泥塑、“石峁”笔筒初稿,因不懂包装推广,仍停留在“手艺人自赏”阶段,与“让非遗走进日常”的愿景脱节。


6


离开神木前,我们梳理实践所得,锚定几条“活化传承”路径——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过去式”,而是拥抱时代的“进行时”:

用镜头打破时空壁垒:打造三国非遗纪录片:

记录“泥土变形记”:从东山取土到“火判官”喷火,以镜头捕捉“三遍上泥”“七窍留孔”的细节,让王耀平用方言讲述技艺传承的温度,配上三国语言,让黄土高原的匠心故事,跨越语言壁垒走向世界。

三下乡实践组与王耀平合计着,用镜头给老手艺开条新路。他们扛着设备蹲在工坊,把捏三国泥塑的工序拆解成镜头语言,揉泥的韧劲、塑刀的巧劲,混着三国典故的解说剪进纪录片,让年轻人隔着屏幕也能摸到手艺的温度。

针对传承冷、传播窄的困局,实践组帮着做了数字化改造。给泥塑做3D扫描,生成可旋转的数字模型,扫码就能看细节;纪录片上线后,附上线上学艺教程,想学的人随时能跟着练。文创也同步推进,按片中赵云、关羽的造型做了钥匙扣、盲盒,挂在电商平台,订单渐渐多了起来。

如今,老泥人借着镜头和新工具走得远了,打听拜师的年轻人多了,王耀平案头的泥坯,终于不再只对着空荡荡的工坊。

数字化光影里面的泥塑传承:

传统泥塑在数字化技术下焕发新生。先用3D扫描仪捕捉泥塑的肌理与弧度,将静态形态转化为精确的数字模型。通过建模软件添加动态骨骼绑定,让泥塑能做出抬手、弯腰等动作。再用AR技术叠加光影特效,手机扫描实物泥塑,屏幕上就会呈现它“开口说话”“变换表情”的动态画面。还能生成二维码贴在底座,扫码即可查看泥塑的创作过程、背后故事,甚至能下载模型进行个性化修改。静态泥塑由此突破物理限制,以可交互、可传播的可视化形态走进数字世界。

借新平台链接青春,让泥塑“住进”生活:

三下乡实践组为帮王耀平打破宣传僵局,定下了新媒体突围的法子。开设“直播间”:王耀平边塑“火判官”边聊家族故事,弟子穿插互动,把作坊变成“文化会客厅”,让非遗传承从“师徒私密”变“大众共享”。直播时专挑年轻人爱听的三国故事讲,镜头怼着揉泥的指腹、刻刀走的纹路,让观众看清泥坯如何慢慢有了关羽的红脸、张飞的络腮胡,还在屏幕下方挂出基础教程的链接。

小红书上则按制作步骤发图文,揉泥的韧劲、上色的层次都配着“老手艺捏出的少年意气”这类话,每条笔记末尾都附上同款迷你泥塑钥匙扣、书签的购买链接,方便网友看完就下单。

搭建校园的传承新局:

搭建“校园传承桥”:联动各个中小学、高校开展“非遗体验日”,展陈作品+现场教学+创意赛,让学生在“捏泥—创作—传播”中,成为非遗传承的年轻火种。学校开发泥塑校本课程,将捏塑技法编进美术教材,课堂上播放王耀平的制作视频,课本里印着他设计的简易教程。

校园广播每日播报一则泥塑典故,教学楼宣传栏每月更新学生习作,连食堂餐桌都印上泥塑纹样的小知识。每月一次的露天工作坊摆在操场,泥塑大师带着陶土手把手教,学生排着队体验;年末举办“泥塑创意赛”,优秀作品在图书馆展厅陈列,获奖学生还能得到他亲授的进阶技法。

这些实打实的宣传,让泥塑从陌生技艺变成校园里的熟面孔,学生们课间凑在一起捏泥团的身影,成了老手艺扎根青春的模样。


7


三下乡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不止记录传承,更要成为传承的参与者。

当神木古城的夕阳,把“火判官”的影子拉得修长,我们深知:非遗传承从不是单行道,而是需要手艺人、年轻人、社会力量携手奔赴的漫漫长路。愿这些实践,能让黄土里的匠心,在时代浪潮中愈发滚烫;让五代传承的温度,焐热更多人关于“守护文化根脉”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