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

立项视频

党史中的资助||学习新思考——在党史学习中汲取资助育人的精神力量

2025-04-29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史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要从党的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包括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学生资助是党和政府的惠民工程,关系群众根本利益,紧贴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在党史学习中汲取精神力量,把“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四项要求统一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工作实效,不断提高资助育人水平,是每个资助工作者都应该深入思考和创新实践的课题。


01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明资助育人之理


党史学习教育要求“明理”,就是要通过党史学习,搞清楚百年党史的基本逻辑和基本道理,主要弄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基本问题。具体到学生资助,就是要通过党史学习,特别是党的百年教育史和百年学生资助史的学习,搞清楚、弄明白“为什么要完善学生资助制度?”“为什么要坚持资助育人?”两个基本问题。


为什么完善学生资助制度?受教育权是人的基本权利,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一切政策、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权利、为了人民的发展、为了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资助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经济资助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党的百年历史是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100年。早在1922 年, 党的二大就提出“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的权利;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表《宣言》宣布,“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子或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新中国成立以后,《共同纲领》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为近14亿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在扩大教育规模、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的同时,国家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实现全覆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从而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人生出彩的机会。


为什么要坚持资助育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纵观党的百年历史,不难发现,党的教育指导方针一直围绕“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基本问题进行探索。从“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一为”,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二为”,再到“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三为”; 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个结合”,到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两个结合”; 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三育并举”,到“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四育并举”,再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五育并举”,百年来,党的教育方针思维日臻缜密,内容日趋完善,但为革命和建设培养人才的总目标坚定不移。


学生资助,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资助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资助育人是党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


02在党史学习中增资助育人之信


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学史增信”,这个“信”是信仰、信念、信心。“增信”就是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就学生资助工作来说,在党史学习中汲取精神力量,就是要坚定“四个自信”,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筑牢信仰之基,高举信念之旗,厚植信心之源,增强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学生资助充分彰显了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学生资助政策几经演变,从建国初期(1950-1966)的“供给制+人民助学金”制,到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2)的助贷双轨并行,从社会转型期(1993-2006)多元混合学生资助初步发展时期到2007年以来的新资助政策体系,中国学生资助走过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发展之路。


百年来,党对贫困学生的关怀从来没有中断,党培养人才的决心坚定不移。即使在文革期间,人民助学金制度也没有受到较大影响。教育收费制改革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读书困难,国家及时出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妥善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学费问题。跨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力得到改善,党中央及时出台新资助政策体系,将贫困学生的就学保障兜得更加牢实。特别是脱贫攻坚期间,数千万农村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应助尽助”,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突出贡献。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国家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但教育的投入、学生资助的投入全力保障,学生资助资金有增无减。对感染新冠肺炎和受疫情影响致贫的学生,各地各校给予多方位关爱,“停课不停资助”“离校不离帮扶”。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是党为民宗旨的生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中国学生资助的投入力度在国际上也极为罕见,中国学生资助为国际学生资助提供了生动的中国样本。作为学生资助工作者,应引以为荣,增强职业自豪感,自觉肩负起资助育人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


03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养资助育人之德


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学史崇德”。“崇德”就是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为民造福的公德、严于律己的私德。学生资助工作者是党的政策的执行者、人民利益的维护者、爱心种子的撒播者和受助学生的引路人,在党史学习中要结合职业和身份特点,继承党的优良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在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谱系中吸取营养,涵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形成符合资助工作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


涵养忠诚担当之德。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学生资助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保持清醒头脑,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定力。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资助政策,做到有令则行、令行禁止,不能阳奉阴违、打折变通、搞选择性执行。要增强担当意识,立志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真正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


涵养大爱仁义之德。学生资助是爱心事业,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必须有一颗慈善仁厚的心,用真挚的感情、宽广的胸怀为学生无私奉献,做到大爱无疆、润物无声。要有深厚的怜悯之心,知学生之苦,解学生之困,护学生之尊,让学生享受有尊严的资助。


涵养公正廉洁之德。公平公正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要义。资助工作中要秉公用权,坚持原则,按章操作,不能有规不循,有章不依,以权谋私,营私舞弊,坚决抵制“关系资助”“人情资助”,坚决杜绝“虚报冒领”“雁过拨毛”等违规违法行为,真正把学生资助做成“阳光工程”。


涵养务实勤勉之德。“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社会主义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勤勉务实,真抓实干,是推动一切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学生资助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复杂而繁琐,来不得半点虚头巴脑。要按照党的政策要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把资助工作做细、做实,做到群众心里去。


04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践资助育人之行


力行是明理、增信、崇德的归宿与落脚点,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环节。就学生资助工作来说,在党史学习中汲取精神力量,做到“学史力行”,就是要认真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狠抓工作落实,围绕“精准”“规范”和“育人”三大主题,不断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开创学生资助工作的新局面。


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上力行。学生资助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要坚决维护资助政策的严肃性,不搞变通,不搞特例。在资助标准上对标对表中央要求,不搞层层加码,不擅自提高或降低资助标准,做到量力而行。要坚持精准资助,按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关要求,精准认定资助对象,实现“应助尽助”,“应帮尽帮”。


在严格资助管理、提高资助效益上力行。学生资助是国家的公共财政政策,必须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益。各级学生资助工作者要按照履职担当的要求,履行好学生资助资金的管理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上力行。要厚植为民情怀,永葆为民初心,对标群众需求,聚焦群众所急、所难、所愁、所盼,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要加大学生资助宣传力度,消除政策宣传“盲区”和工作“死角”,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学生资助政策的知晓度;要优化学生资助工作流程,改变服务方式,尽可能方便群众,积极推动学生资助“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资助育人上力行。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品格上塑造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不断夯实和拓展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心理救助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通过深化资助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系湖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第八届省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