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学科交叉融合,重构育人新范式——环境设计专业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顺利召开
01
大势前瞻:数字浪潮下的设计教育革新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文化遗产保护迫切的背景下,环境设计教育正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双重使命:既要运用数字技术破解复杂空间问题,更需构建人与自然永续共生的设计伦理。在此背景下,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艺术系深刻把握时代命题,以环境设计专业为支点,于2025年4月3日召开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着力探索“数字化技术赋能设计实践”与“生态文化价值引领创新”的双螺旋育人路径,培养既能驾驭智能工具、又深谙自然法则的新时代空间设计师。

02
权威聚首:共绘专业建设新蓝图
本次论证会由学院办公室负责人雷振养主持,特邀教育部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蔺宝钢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汇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崔文河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赵郧安教授、西安科技大学吴博副教授、西京学院齐达副教授等五位学界领军人物。学院副院长席洲、艺术系主任刘晓克、副主任崔丽华及骨干教师代表全程参与,形成“校内外协同、多维度论证”的研讨格局。

03
体系重构:锚定三大战略坐标
会议伊始,雷振养老师对莅临指导的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强调本次论证是落实“新文科”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崔丽华副教授系统汇报了2025版培养方案修订思路:方案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准,确立“目标导向、动态优化”原则,构建“设计为核、科技赋能、文化铸魂”的三维育人框架。突出“设计+科技+文化”三维融合特色,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到课程体系均进行迭代升级,尤其在学分结构与课程模块设置上体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理念。

04
专家把脉:前瞻建议引领转型
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后展开深度论证,通过“诊断-反馈-迭代”的闭环论证模式,为方案优化注入智库力量。蔺宝钢教授充分肯定方案的系统性与前瞻性,建议进一步强化师资结构优化与学科交叉平台,建设提出“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建议构建“1+N”跨学科师资团队(1个设计学核心+N个关联学科支撑),另一方面强调“人工智能须贯穿课程全链条”,倡导开设“AIGC辅助设计”等前沿课程。各专家立足学科前沿提出建设性意见:赵郧安主张“数字化筑基”,建议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升级为“数字造型与智能表现”,融入生成式AI辅助创作模块,打造“从手绘到算法”的基础能力培养范式;崔文河教授分享建筑类院校经验,并提出“课程模块化重组”方案,构建“智慧人居环境设计课程群”,整合BIM技术、物联网感知、生态数据分析等内容,形成“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模拟-可持续评估”教学闭环;吴博副教授基于一线教学观察,建议建立“项目制学习-竞赛驱动-企业真题”三阶实践体系,特别强化城乡规划与生态设计的交叉融合;齐达副教授强调“课程逻辑链系统化”,建议建立“设计理论-数字技术-项目实践”三阶衔接机制。专家组一致认为,方案应加强“人工智能+设计”“数字技术+文化创意”的融合创新,通过课程结构优化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
05
未来展望:书写设计教育新篇章
艺术系主任刘晓克在总结中强调:“新版方案不仅是课程表的调整,更是育人范式的系统性重构。我们将以此次论证会为起点,持续深化‘数字技术+文化传承+生态可持续’的特色发展道路。”雷振养老师则表示,学院将建立专家指导常态化机制,每年投入专项经费支持课程创新。雷振养老师在闭幕致辞中强调,将建立常态化专家指导机制,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

此次论证会标志着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迈入新阶段。艺术系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充分彰显“新工科+新文科”融合思维,其“数字化赋能、跨学科整合、生态化导向”的创新理念,为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具有示范价值的“高新范式”,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