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三下乡”|“七彩艺蕴,传媒凝光”志愿服务团队---笔墨承文脉,方寸见山河
宣纸上,“游子吟”三个字的墨香还未散尽,孩子们便握着毛笔,在旁边郑重地落下自己的名字。这个夏天,我们教的不只是书法,更是一场关于“传承”与“自我”的对话——让千年的诗魂与鲜活的生命,在笔墨间相遇。
写“游子吟”:触摸文化的根:
“游”字的三点水,是孟郊笔下慈母的牵挂,一滴是缝衣时的担忧,一滴是盼归时的眺望,一滴是重逢时的泪;“子”字的撇捺,像远行的脚步与守望的目光,看似分离,却始终以最温柔的角度相连;“吟”字的“口”,藏着千年前诗人低吟的声调,也藏着我们想告诉孩子的:有些情感,需要轻声念、用心记。
孩子们的笔或许不稳,墨色或许不均,但当“游子吟”三个字在纸上成形,墨香里飘着的,已是跨越时空的共鸣——原来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被稚嫩指尖触摸的温度。
写自己的名:锚定生命的坐标:
“现在,我们来写自己的名字。”学书法的同学蹲下身,看着孩子们一笔一划地勾勒。有的孩子名字里有“轩”,我们说这是“气度不凡”;有的名字里有“悦”,我们讲这是“喜悦自在”;有个叫“思远”的孩子,我们告诉他,这两个字藏着“志在远方,不忘来路”的期待。
孩子们忽然发现,自己的名字原来这么美——不只是长辈的馈赠,更是刻在生命里的第一枚印章。当毛笔划过纸面,名字的笔画与“游子吟”的墨迹在宣纸上遥遥相对,像一场奇妙的对话:古人的情怀滋养着今天的我们,而今天的我们,正用自己的存在续写着文化的故事。
两重笔墨,一种传承:
宣纸渐渐铺满桌面,左边是“游子吟”的古朴,右边是孩子们名字的鲜活。忽然懂了:文化的传承从不是单向的“接收”,而是双向的“共鸣”——我们从古人的笔墨里汲取力量,又用自己的生命痕迹赋予传统新的生机。
就像“游子吟”讲的是“远行与牵挂”,而孩子们的名字里,藏着的是“成长与期盼”。当这两者在宣纸上相遇,便构成了最动人的画面:传统不是过去的尘埃,而是此刻我们笔下流淌的墨,是每个孩子名字里跳动的光。
这个夏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写下的,不只是三个字的诗题,也不只是几个字的姓名。我们写下的,是“我是谁”,更是“我们从哪里来”——而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