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三下乡” | 捏土成火:西安学子三下乡传承神木泥塑火判官技艺
7月17日,西安的晨曦刚刚染红天际,一支充满期待的三下乡实践队已整装待发。他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好奇,从西安出发,一路向北,穿越黄土高原的沟壑与峁梁,奔赴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此行的目的地明确而神圣——寻访榆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神木泥塑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耀平,学习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艺术活化石"的火判官泥塑技艺。
跟随带队老师,实践团队一起走进神木文化馆,探访当地泥塑文化。在馆内,成员们参观了百余件泥塑展品,从民俗生活到神话传说,造型质朴生动。通过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大家了解到神木泥塑以当地黄土为料,经捏塑、晾晒、彩绘等多道工序而成,其技法传承已逾百年,承载着陕北地域的生活记忆与审美情趣。
紧接着走进神木博物馆,探寻泥塑文化脉络。馆内从明清民俗泥塑到现代创新作品,百余件展品串联起黄土高原的生活图景。通过讲解员介绍,成员们了解到神木泥塑以本地黄土为基,经“选土—捶打—塑形—烧制—彩绘”古法制成,其题材多反映农耕、节庆场景,是陕北民俗文化的鲜活载体。近距离观摩中,团队成员触摸到泥塑里的历史温度。馆方特展的“泥塑工艺流程”复原场景,让古老技艺变得可感可知。大家表示,将以图文、短视频形式记录所见所闻,让神木泥塑背后的地域故事走出博物馆,让三下乡实践成为传统技艺的“青春传声筒”。
在当地,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神木泥塑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耀平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火判官的历史渊源。早在两三千年前,神木当地人为了安全,利用丰富的柴林和炭块,每到天黑便燃起火堆驱赶野兽。秦汉以后,人们将火堆垒成各种形状,称为"火塔子"。唐宋以来,受"钟馗啖鬼"传说的影响,人们将火塔子塑成空心泥人,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火判官。
听完王耀平的介绍,队员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实践体验。他们按照王耀平的指导,先从揉泥开始——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大学问。"土要取黄河岸的胶泥,晒三年去火气;彩要用矿物颜料,经得住岁月磨。"王耀平耐心地讲解着选材和处理的诀窍。
队员们笨拙地揉着泥团,才发现"简单"二字背后全是门道:土要三筛三晒去杂质,塑形得先立骨架再填肉,就连开脸时的一笔红,都得调进草木灰才够沉稳。"你们看,这个吹唢呐的泥人,它的脸是鼓鼓的,好逼真!"一位队员指着展台上的泥塑《黄土风情》感叹道。
在塑形过程中,王耀平不断纠正队员们的手法:"火判官要的是'凶'里带'正',眉骨得高,眼神要像燃着的炭。"他边说边示范,指腹碾过之处,泥坯渐显筋骨——肩披烈焰纹,手按判官笔,一股镇宅护佑的气脉悄然凝聚。
随着实践活动接近尾声,王耀平带着队员们参观了当地的火判官泥塑作品。这些作品或高大威严,或小巧精致,个个眉毛上扬,眼睛圆睁,嘴巴大张,宽袍大袖如"判官"端坐。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当地人心中的守护神。
此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正如一位队员在日记中写的:"指尖沾着泥,心里生着敬。当我的'处女作'被老师笑着题上日期,我忽然懂了:这抟土成金的手艺,不只是技法,更是老辈人对生活的热望,得攥在手里,记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