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22级学生在陕西考古博物馆进行摄影实践。在2022-2023年第二学期中,郑湄久老师带领2202班学生学习《摄影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摄影有了更明确认识,并付诸实践参观陕西考古博物馆,并进行摄影实践。
“让过去拥抱未来。”这是博物馆展厅里的最后一句话。 《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一段话:“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一把洛阳铲,那些历史长河中的碎片被逐个拾起,拼凑出泱泱华夏的五千年文明轨迹;一格探方,那些生命的跳动会穿过黄土和时间的缝隙直击心灵。而这些触动都离不开一代代考古人风餐露宿,含辛茹苦。现代科技的进步也正为考古事业发展保驾护航,比如移动考古实验室的出现让出土文物能够更加及时完整地受到专业保护。
考古和摄影类似,都是在已存在的事实中寻找过去的线索,揭示在场与缺席;也都是通过对过去之物的评述展现我们对时间、历史的态度,从而帮助我们看向未来。
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于西安正式建成,博物馆主体建筑的室内展陈面积5800平方米,室外展陈面积10000平方米。基本陈列以“考古圣地 华章陕西”为主题,分为“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篇章。室外有田野考古主题展示区、历代砖砌展示区、陶瓷石刻文物展示区等。
展厅共有四个部分,第一篇章:考古历程。 第二篇章:文化谱系。 第三篇章:考古发现。与此前两个篇章不同的是,“考古发现篇”由两个展厅组成,介绍了陕西各个时期、曾获得过国家考古类奖项级别的重点考古项目,时间跨度覆盖仰韶时期至明代。第四篇章:文物保护。
三层最后一个展厅“文物保护篇”则分门别类展示对陶瓷器、青铜器、壁画、纺织品和漆器等遗迹的保存、研究、复原。此篇尾厅陈列了在蒲城县洞耳村发现的元代壁画墓。陕西考古学家创新性地采用了更换支撑体的方法,经过两次发掘将它整体“打包”带回进行保护修复。通过多维度的展示,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墓室壁画技术精湛的彩绘,包括“堂中并坐图”“献酒壮行图”“醉归乐舞图”“童子戏花图”“火焰珠图”“停舆图”“放牧图”等。
考古学家在坑道中历经时空的冒险,正如摄影师在等待快门释弦时对废墟静静的凝视。他们同样投射出对往日的幻想,而这幻想却源于对下一秒的期待。当那些被剥去泥渍、拂去灰尘的物件与照片被重新观看时,他们既可能印证过去,也可能松动我们对历史的成见,进而在某种程度上照见我们未来的路径。
摄影是记忆的考古学,而考古也是历史的摄影术。
学生说:我们仰视着那些精美的字画以及陈列的相片。不再仅仅是去了解其中的资料,而是站在远处看。我似乎感觉到画中的人物翩翩向我走来,那字里行间,急似飞流瀑布,缓似行云,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文物,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才华。但还是有很多破损无法修补的文物,体会到朝代更替带来的变故,也体会到当时的繁华和衰败,感受颇深。锻炼同学们的摄影能力,相机按下快门的一瞬间,仿佛制作文物的匠人,定格在那一刻。